有了今日的科技,數字商業(yè)(以及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(yè))得以頻繁更改商品價格,甚至可以每分鐘更改價錢。例如亞馬遜、Expedia和Priceline之類的網站,價錢一日數變也是常有的事。然而,經理人要真正掌握這些技巧并不容易。究竟公司更改價錢的頻率怎樣才算適當?
企業(yè)改變價格的最大限制在于「菜單成本」(menu cost,編按:意指因改變價格而造成的各種成本)。一直以來,改價格就是一件成本高昂、耗費時間的事。企業(yè)得要重新計算價格清單、打字、寄發(fā)給經銷商和顧客,得要重新印制新的目錄、標簽、標志,另外還得擬出新聞稿。因此,企業(yè)不得不維持價格不變。整個2000年代,雖然互聯網持續(xù)成長,價格仍是維持幾個月不變。
然而過去幾年,科技已經大幅改變了價格變動的經濟學。各種「定價最佳化」軟件能讓公司結合成本、顧客及銷售資料;「動態(tài)定價」方法則讓公司能夠考量各種市場因素、競爭對手的動作和顧客反應。
菜單成本目前已經大幅下降。因此許多產業(yè)的經理人都感受到壓力,要經常更改價格。商家常用的手法如短時間的降價促銷、限時搶購、單日特價,都使得價格更不穩(wěn)定。然而這個潮流最明顯的還是數字產業(yè),因為這個產業(yè)更改價格的成本幾乎是零。
許多營銷人員都運用更改價錢的手法,來持續(xù)吸引消費者,常常回來網站或商店看看。持續(xù)更改價錢似乎是一種不錯的手法,可以有選擇性地提供折扣,并保障利潤率。
但對許多顧客來說,不斷變動的價格只會讓人覺得無所適從、挫折和麻煩。變動會讓顧客停下來觀望。
價格改變的時候,會讓采購決定變得更為復雜。顧客不再擁有清楚的參考價格,因此不知道何時該買。研究顯示,如果決定變得復雜,很多人就會想晚點再決定,甚至是直接放棄。舉例來說,如果價格每小時變一次,許多消費者最好的決定就會是先放棄,之后再買。
持續(xù)改變價錢可能會有的另一個糟糕后果,在于轉移了顧客的注意力,不再注重產品的各種功能和特性,而改為注意價格。人類天性就是會注意到變動,而忽略了維持穩(wěn)定的事情。因此,如果價格一直變動(而其他特性維持不變),顧客自然就會只注意價格,而忽略了產品能帶來快樂和體驗的那些層面(但正是這些因素讓企業(yè)能建立強大品牌、享有溢價)。甚至那些原本很與眾不同的產品,現在變得跟其他商品差不多。這種現象最明顯的就是在家具業(yè),整年不停的折扣,已經讓整個產品類別都變得大眾商品化。
此外,常常改變價格也可能是掀起價格戰(zhàn)的最大原因。價格改變的時候(特別是公司會大肆聲張的情況),通常都是降價。而競爭對手看到價格下降,就覺得必須回應。許多航空公司和超市就是陷入這個困境,為了應付彼此的降價,不斷壓低價格,形成慘烈的價格戰(zhàn)。
當然,價格調整也是有合理的時候。比如要清掉現有庫存、引進新版本的產品。蘋果、索尼、戴爾、LG這些公司都會這么做。而在非數字化的行業(yè)里,許多產品有季節(jié)性:例如,四月時毛衣降價,十月時亞麻衣物降價,都是合理的。其他更改價格的合理因素,還包括原物料或勞力成本上漲,或是為了鼓勵消費者嘗試新產品,或是要獎勵忠實的顧客。
然而,如果不經思索就任意調整價格,除了可能白忙一場,更糟的是有可能長期損及公司的獲利。調價的頻率,應該根據企業(yè)的戰(zhàn)術目標和最終長期目標來決定。